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探讨

城市交通规划是利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城市交通承载力, 预测未来交通量, 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 满足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交通需求的过程。绿色交通的理念是根据人们的出行距离和更好的节能环保旅游工具, 实现资源、交通、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
 
中机院城市交通规划方案
 
1 引言
近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进一步恶化, 噪声污染问题频繁发生。因此, 为了解决交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必须重新思考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将绿色交通的概念融入城市交通规划中。实现城市交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课题。
 
2 绿色交通理念及内涵分析
绿色交通理念是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 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建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 即减轻交通拥挤, 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社会公平, 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 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 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
 
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使任何运输工具成为纯粹的工具, 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和人的感受, 进而重新定位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即将以往以机动车为优先的运输体系转为以公共运输和慢行交通优先的运输体系, 一方面满足人的基本出行需求, 一方面实现出行的舒适性、高效性和便利性。
 
3.2 生态优先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提升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的绿色水平, 具体体现在绿色出行理念的引导、绿色出行环境的塑造、集约化运输体系的构建、绿色科技和组织的应用。
 
3.3 协调一体原则
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上, 而效率的提升依赖于系统的有效整合和有机衔接, 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的有效整合, 多种运输方式的的良好衔接, 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有机联系, 以及交通与土地、能源、科技的融合。
 
4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
绿色交通系统是基于公共交通和多模式均衡发展的理念, 具有协调性的交通系统, 具有高效、低碳和以人为本的特点。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应注重城市交通发展导向的重塑和体系结构的优化, 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注重慢行系统的优化提升, 推行“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
 
4.1 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总体的整合规划
在规划中要引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 特别是注重以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 以轨道交通走廊和站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另外, 加强多规合一, 将城市交通规划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保障交通规划特别是重大公共交通项目的实施性。
 
4.2 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
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下, 构筑以大中运量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或快速公交) 为骨干的一体化的公交体系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具有高效、运量大等优点, 也是大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发展方向。轨道交通线网的设计要注重城市发展形态、土地利用布局、人口和就业分布等方面的规划协调, 研究分析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和城市客运主要走廊, 合理选择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走廊。要将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引导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城市发展轴的形成, 加速都市圈、城市组团和新开发区的建设。另外,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常规公交停靠站、自行车停车场、P+R共同停车场等, 合理规划公共交通接驳方案, 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的规模效益。
 
(2) 快速公交。快速公交一种中运量公交系统, 在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可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 在其他城市可作为公共交通的骨架系统。BRT通道应沿公交客流主走廊布设, 同时兼顾对城市用地的服务功能, 尽量避免与快速路, 选择通行条件较好的主干道。同时, BRT通道应考虑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衔接, 在关键走廊上打造复合通道, 又要尽量避免与轨道共线过长形成竞争。
 
(3) 公交专用道。配合轨道、BRT等公交设施地设置公交专用道, 为地面公共交通提供合理的行驶路权。公交专用道的布设要考虑道路交通状况及公交车数量。客流需求能够满足专用道要求, 专用道能够保证公交车的基本运送速度, 避免道路资源的浪费。
 
(4) 港湾公交站。大力推进港湾站建设, 一方面对旧路进行改造, 根据土地使用条件将非港湾式改为港湾式停靠站;一方面新建二级公路以上道路全部配备港湾式停靠站。此外, 在一些公交线路多, 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实施双站台停靠, 可以有效缓解车站容量不足, 峰值期公交车站排队不畅的问题。
 
4.3 合理规划自行车车道慢行系统
自行车是理想的绿色车辆。合理使用自行车是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一直对自行车道的建设缺乏考量。要实现绿色交通, 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首先要改变观念, 制定自行车道发展战略, 明确自行车在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积极打造自行车道, 提高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平稳性。注重以公共交通枢纽站为核心, 形成友好的慢行通道, 引导居民采用慢行及慢行接驳公交。注重慢行交通的路权分配, 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设计中以车为本的方式, 按照“行人>骑车人>公交乘客>汽车驾驶人”的优先级原则重新分配路权, 对步行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道、机动车道等进行协调设计。
 
4.4 控制小汽车使用
在目前的城市交通中, 小汽车占据了大量的城市道路资源, 但这些车不仅耗能多, 而且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气。因此, 有必要有效地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限制私家车的拥有和使用, 引导车主合理使用汽车, 合理限制停车位的供应, 来达到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的目的。
 
4.5 停车场规划
规划建设绿化停车场、立体停车楼。推行土地混合使用, 严格配建指标管理, 加强新建建筑物停车场配建。完善停车差异化收费机制, 按照“中心高于外围, 路内高于路外, 地上高于地下”等差别化原则, 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公共停车场的收费价格。
 
4.6 道路绿化
道路规划设计时应注重绿化, 最重要的是植物配置。道路绿化应通过隔离带内的花灌木和小树的布置, 把握个性化, 多样化的原则, 结合道路的实际地理条件, 实现小、中、大乔木和花灌木的有序结合, 并注重街道树的遮阴功能, 实现道路景观层次分明, 井然有序, 打造具有街道绿地功能的花园道路, 既可以让居民在绿树成荫的小径上散步, 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车辆排气和噪音对环境的破坏。
 
5 郑州绿色交通规划案例分析
针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郑州市将公交都市战略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与方向, 通过源头调控和结构优化, 综合运用“交通引领、交通供给、需求管理”三大策略, 打造“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 实现城市交通的转型发展。
 
5.1 全力建设“轨道上的郑州”
郑州市在“十字型”轨道交通基本骨架基础上, 规划建设“环形+放射”网状格局, 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地位, 形成轨道主导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支撑城市及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到2050年, 郑州将有轨道交通线路21条线, 总里程达945.2公里。郑州轨道交通分为市区线和市域线两个层次, 市区线主要在中心城区内部为中等距离出行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 为覆盖城市重要功能中心与客流走廊, 支持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5.2 推行“全域公交”一体化
以“公交优先、城乡一体”为发展理念, 以郑州市广大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为最高宗旨, 按照城乡道路客运协同并进的思路, 创新郑州市城乡道路客运统筹协调发展模式, 规划形成由城际公交、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四级公交网络构成的资源共享、衔接有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全域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道路客运服务。
 
5.3 再造慢行系统, 延伸公交服务
以引导中心城区形成“公交+慢行”的核心出行方式为宗旨, 郑州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和谐慢行圈。一是围绕“常规公交站点周边500米、轨道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完善慢行接驳设施, 对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点、步行道等慢行设施进行精细化规划、设计、建设。二是改善重点片区及道路慢行设施。三是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绿地公园, 推进慢行休闲网建设。
 
6 结语
坚持绿色交通的核心理念, 优化城市交通规划, 在考虑城市交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 还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注重科技应用和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指导和监督, 促进城市交通系统更加高效、环保, 实现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苑文萍  蒲丹丹  陈琳)
 
 

上一篇:【2019年最新版】特色小镇投融资分析及建议

下一篇:大都市公交导向开发的规划与政策:深圳与西雅图的对比

在线咨询 400-666-8495